十多年广告文案策划经验,高质量原创文案包您满意!
手机:15018434362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

点击: 日期:2020-09-19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录 Ⅲ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1

1. 3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1.3.1 研究思路 2

1.3.2 研究内容 2

1. 4 研究方法 2

1.4.1 文献研究法 2

1.4.2 比较研究法 3

1.4.3 案例研究法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4

2. 1 文献综述 4

2.1.1孔子德育思想理论的相关研究 4

2.1.2孔子德育思想实践的相关研究 6

2. 2 概念界定 7

2.2.1 道德教育 7

2.2.2 教育模式 7

2. 3 理论基础 7

2.3.1 道德体谅模式 7

2.3.2 道德教育发展阶段论 8

第三章 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理论 9

3.1 孔子德育的核心内容 9

3.1.1 德育核心 9

3.1.2 五项基本情操 9

3.2 孔子德育的培养对象和目标 10

3.2.1 培养对象 10

3.2.2 培养目标 10

3.3 孔子德育的主要方法 11

3.3.1 德育形式 11

3.3.2 德育环境 12

3.3.3 德育标准 13

第四章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4

4.1 现状分析 14

4.2 现代理论价值 14

4.2.1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 15

4.2.2 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15

4.3 现代实践价值 16

4.3.1 德育环境的建设 16

4.3.2 德育方法的践行 17

4.3.3 评判体系的构建 17

第五章 结语 19

5.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异同 19

5.2 主要结论 20

5.3 反思 20

5.3.1 创新之处 20

5.3.2 不足之处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第一章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和教育史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派的思想便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统治者用仕偏好儒家之后,中国的教育思想也随之被儒家教育思想引导。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将技术人才教育引向了人本身的教育,关注于人基本品质的道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德育方式急需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这时候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之中的儒家德育思想开始得到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列为战略主题之一。所以笔者决定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养料中发现现代德育的新方向。

本文通过对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德育核心、培养对象和目标以及德育方法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结合现代道德教育模式的特点,提出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一论题,并进行了探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任何研究都应该立足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研究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也是为了能够给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1.2.1 研究目的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儒家学派培养人的基本理论,也是贯穿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人格培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虽然对道德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视,但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学界对德育思想、德育实践的相关研究也较缺乏。所以本文对孔子德育思想的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孔子德育思想中德育核心、德育目标、德育方法等基本理论的整理归纳,在当下及未来语境选对中国现代道德教育进行现状分析,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来源,并且根据现代教育体系的实际情况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案。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能够为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和创新来源,其经过千年时间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有利部分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托。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能够站在历史全局性的角度纵观中国现代的德育理论体系,便于发现问题并做出修改和调整。

实践意义: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能够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发展的语境下为中国现代道德教育实践提供教育方法来源,包括教育方法、考核方法、评价方法等。结合孔子的德育思想以及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好地调整现代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优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1. 3研究思路与内容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的制定是论文结构是否严谨的关键,本课题的研究和撰写的思路和内容如下。

1.3.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严格按照“文献阅读——对比研究——课题论证——制订方案——撰写论文——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先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的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对现代道德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出了现代德育模式的优缺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案例分析,了解孔子德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再结合现代教育状况,完成现代教育的理论构建,以此推动现代德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图1

1.3.2研究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描写了本论文所运用的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

第三章阐述了孔子德育思想的现行理论成果,包括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德育方法、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体系等。

第四章结合现代教育需要和教育形式,论述孔子德育思想在现代应当如何应用和创新。

第五章对比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立足于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总结孔子教育思想的优点与不足,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并对本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归纳,展望了发展前景。

1.4研究方法

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加迅速精确地获得研究成果,基于本文理论性较强的特质,笔者采用了阅读文献、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

1.4.1文献研究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与孔子德育思想以及其现代意义相关的文献资料,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写作。对国内文献以及部分国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

1.4.2比较研究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比较了古代与现代的道德教育模式差别以及中西方德育思想的异同,并且根据这些差异进行了探讨。

1.4.3案例研究法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孔子对其弟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所采用的方法作为案例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以及对相关理论的实践方法进行了剖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在中国文学史和教育史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派的思想便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统治者用仕偏好儒家之后,中国的教育思想也随之被儒家教育思想引导。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将技术人才教育引向了人本身的教育,关注于人基本品质的道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德育方式急需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这时候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之中的儒家德育思想开始得到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界关于孔子德育思想研究的整理,推陈出新,探讨中国现代德育模式的新出路。

2.1.1孔子德育思想理论的相关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列为战略主题之一。所以,本文根据2010年至今九年内关于孔子德育思想研究的文献进行论述。

(1)孔子德育理论的研究

学界对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大部分学者都提到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道德理论体系,这在学界可以说是达到了共识。任兆妮、李文涛、高慈、李晓熠等学者都认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德育内容的中心,并且“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刘维婷则认为“仁”不仅是理论核心,还应该赋予更加具体的意义,那就是将“仁”看作是人的内部修为,这样“礼”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外在行为的表现了,而应视为人所体现出来的所有外部表现。除对孔子德育思想大方向的定义把握外,部分学者还就孔子德育理论中的一些具体理论进行了论述。单流通将“仁”的核心放在“人性论”的大范畴进行论述,同时提及“中庸”的儒家处世哲学与“礼”的处事行为之间的关系。任兆妮、李文涛、杨帆等学者则注意到了德育的被培养着所需具备的能力和品德,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学内容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德育修养内容。夏洛特皇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Eric C. Mullis1则从孔子、

孟子、亚里士多德对于友谊的态度来观照他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指出儒家的美

德与伦理、社会等级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儒家的友谊和美德都是基于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下提出的,同时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也有等级制度的特色。洪堡州立大学的Mary I. Bockover2则从中西方道德培养人的意识差异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做出了对比研究,认为西方教育家将人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则认为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人是社会和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对他们的教育也具有社会型人才培育导向。同样,May Sim3也在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对比中寻找到了儒家教育与社会密不可分的特点,认为孔子的德育方法与社会中公民的需求相关联,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公民,并给他们平等的教育。学者们对孔子德育理论体系中具体教学培养要求的关注和研究,使得孔子德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成为可能。[ Eric C. Mullis.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on the Goods of Friendship[J]. Springer Science,2010(10):392.

2Mary I. Bockove. Confucianism and Ethics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J]. Philosophy Compass ,2010: 310.

3May Sim.Rethinking Virtue Ethics and Social Justice with Aristotle and Confucius[J]. Asian Philosophy,2010(7):197. ]

(2)孔子德育目标的研究

关于孔子德育思想所预设的目标,学界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培养君子。高慈认为孔子之所以将“君子”人格的培养视为德育的目标,是因为与成为圣人相比,成为君子是大部分人通过教育和自身修养能够达到的境界,站在一个全民培养的角度,君子的培养自然是比圣人的培养更加实际。刘维婷对于君子教育的基本规则做出了解读,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及“克己复礼”,这些要求都与德育理论中的外在表现“礼”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君子的培养这一观点是十分确定的。

(3)孔子德育方法的研究

在孔子德育方法的研究方面,学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只提及了孔子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德育方法。如任兆妮、李文涛等学者着眼于当代教育政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高慈则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愤起悱发”这三种教育方法归类为“循循善诱”的德育方法。纵观大部分学者对于孔子德育方法的研究,孔子的德育方法大概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表扬批评”、“启发诱导”、“以身作则”等,这些方法对于现代道德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1.2孔子德育思想实践的相关研究

现代所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应该放在当下及未来语境中来看待。研究几千年前的教育思想,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现代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来源。所以,大部分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学者都将孔子的德育思想与现代道德教育联系起来进行了清晰了论述。刘维婷等学者将孔子的德育思想理论视为现代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精神给养和创新动力。而张文娟则注意到了德育环境的问题,她认为德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精神环境都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这个角度十分值得重视,孔子在对于《诗》的实际价值论述中,提及诗可以兴、观、群、怨,这其中的“群”,就是一个关于人文环境的要求。在关于德育环境的研究中,Eric C. Mullis在Confucius and Aristotle on the Goods of Friendship中提出孔子对交友环境的要求,强调结交比自己更高道德境界的朋友的重要性,指出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好友的道德境界做等级划分,然后选择性交友,创造更加利于自己的人文环境。Mary I. Bockover在Confucianism and Ethics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一文中则提及孔子的德育思想实践目的是依托于等级社会制度的大环境中进行实行的。好的德育环境是使人持续培养和养成良好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以身作则等德育方法也是现代德育工作中可以借鉴使用的重要方法。孔子“观其行而知其人”的道德评价方式、以君子圣人为榜样的道德培养准则也都对现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不仅是学术上的研究,更多的是学术应用领域的研究。

综上所述,首先学界大部分学者对于孔子的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但并没有对这项研究的重要性进行清晰论述。其次,学界对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过于偏重理论方面的研究,认为理论是用于借鉴和创新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养分,但却忽略了孔子德育思想中实践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即使理论研究十分完备,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从入手的尴尬局面。再次,大部分学者因为孔子的思想是几千年前的思想,所以他们研究的预设就是过去语境,而没有立足当下,同时前瞻性地站在未来语境下进行研究论述,这也使得孔子的教育思想被研究出来后并不适合于现在的教育体系。最后,笔者认为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应该只是立足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研究者本身所处的时代和观念对文本的再创作,不断从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得出源源不断的灵感,让它们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所以对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也是这样,只有带着有利于当代和未来的目的去研究,才能让经典不死,永远流传。

2.2 概念界定

要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我们首先应该明白道德教育的基本定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了解道德教育的方式能够使研究在实践中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2.2.1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行为,其目的是使人们自觉遵循既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并且根据这些准则自觉地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责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大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但是我国的学校德育概念较为宽泛,指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实际上是社会意识教育,而非狭义的个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2.2.2 教育模式

一般的道德教育都是采用言语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念的普及,让学生辨认有道德和无道德的行为和观念。言语教学法可以渗透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次,设置情境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也十分普遍,教师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增强其道德判断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言传身教、树立典型榜样等方式也是道德教育的常用方式。

2.3理论基础

了解道德的体谅模式和道德的发展阶段,能够站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理清人类道德的形成脉络,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更好地推陈出新。

2.3.1道德体谅模式

道德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首创的。道德情感是该模式的中心。道德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本身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的提出的,同时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对学生的调查。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只有体谅德育模式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如此忠实于人本主义德育观,并淋漓尽致地在具体德育出来,使之获得新的发展。

体谅模式的理论特征有:

1、坚持性善论;

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2.3.2道德教育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都有其对应的年龄段,同时也都对应了两个发展阶段,一共六个阶段,而这六个阶段的划分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来确定的。具体如下表:

表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表

三种水平 发展阶段 心理特征

前习俗道德

(9岁以下)

避罚服从取向 只从表面看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 指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法规取向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社会法制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普遍伦理取向 道德判断以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第三章 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理论

3.1 孔子德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虽然广博,但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只有“仁”。“仁”不仅是孔子德育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以“礼”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具体体现在“温、良、恭、俭、让”这五项基本情操上。

3.1.1 德育核心

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这也是整个儒家道德理论体系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所以他将自身修养的最高目标定义为“仁”,同时,在对待他的学生时,他也将“仁”作为培养他们道德的最高标准。但这里的仁并不是一个具象的行为,而是一种在人做出某种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仁人,那么这个人能够推己及人,将自己想要做到的帮助别人也做到,这种不私藏于己,乐于助人的心理状态就可以称之为“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的内心最本质的表现,失去这种本质的人则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不足以称之为完整的人。这也是孔子“性善论”的体现之一,他认为人从本质上就是具有“仁”的特性的,只不过在后天的成长中缺乏了有意的引导和约束。所以,假如对人进行正确的教育,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仁”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外化在行为上就是儒家所倡导的“礼”。如果将语境放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那么孔子所谓的“礼”则是一种和等级制度相关联的行为准则。如诸侯有诸侯的规制,包括服饰、祭祀、丧葬、出行等都有既定的规制,逾越这种规制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的无礼行为,而做出这样行为的人则称之为不仁之人。孔子以礼教约束人的行为,就是为了以这样的外在行为规范为基础,将其内化到人的心里,进而达到“仁”的境界。

3.1.2 五项基本情操

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包含了五项基本情操,那就是“温、良、恭、俭、让”。这也是孔子自身待人接物时的行为方式。“温”是待人接物时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带上了儒家学说中一以贯之的“和”的色彩,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温润如玉的态度,在对待他人时,不过于热情,也不偏于冷淡,那个不偏不倚、春风拂面一般的感觉,就叫做“温”。“良”则是一种心理状态,在与人交往地过程中没有害人之心、没有损人之心、没有私利之心的心态,也就是善良。“恭”则表现在待人接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恭敬庄重地对待他人,力求达到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信任的心理感知。“俭”不仅表现在生活中不奢靡浪费上,这里的俭更多地体现在对度的把握上,克制自己对他人事情的探知欲,能够做到有界制地听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事情,而不过多打探,这也是一种守礼的体现。“让”则是与人来往时自身位置的放置问题,用谦逊的态度将自己置于稍后的位置,这样才能够是他人感受到足够的尊重之情,同时在交谈中学会谦虚,不夸大自身价值,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温、良、恭、俭、让”这五项基本情操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和”,这样中庸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也是孔子思想的标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是人道德好坏的最有效实施阶段,与人相处时的状态也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正有德行。

3.2 孔子德育的培养对象和目标

孔子对自己的德育培养对象有着清晰的限定,那就是拥有学习“礼”的观念和能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选择更加注重内在,而对其出身、职业、国籍没有任何要求。同时孔子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成为君子,而非圣人。

3.2.1培养对象

孔子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善良的,这种善良是人类的本质,与一个人的出生、地位、国别、阶级都是没有关系的。在“性善论”的基础上,针对德育的培养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有教无类”就是摒弃人类在世俗中所有的附加条件,从最本身的“人”的身份入手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不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也不论此人为鲁国人还是其他国家之人,只要是天下之人皆可教育。事实上,孔子将有教无类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贯彻,他每到一个地方讲学,都是随地设席,并不对来听学的人进行任何有意的筛选,这种不筛选的行为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而孔子留下名字的七十多名弟子中,多数也有着不同的出身,例如,子路、子夏、子贡等人家庭条件一般,颜回家庭条件较差,而南宫敬叔却是贵族出,公冶长曾经下狱,但孔子也选择了接纳他。孔子的弟子也来自不同的国家,从孔子处学成后也会前往不同的国家担任官职。

孔子对弟子的挑选并非毫无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礼”。孔子要求自己的弟子能够做到基本的“礼”的规范,也就是拥有基本的道德行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是后来教育公平的滥觞。

3.2.2 培养目标

孔子对于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标准,那就是“君子”。这是德育的普遍目标,并不是最高目标。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最高目标是达到“圣人”的境界,这里的圣人既区别于道家学说中的“圣人无名”也区别于我们如今对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的尊称。在孔子眼中,能够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必须“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这样的人也“无名”,但更多的是这样的人达到了做人的最理想境界。基于圣人境界的难以到达,孔子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提出了更加容易达到的君子的境界。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到:“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中的“文”与“质”并不是字面的文饰和质朴之意,它背后蕴含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及外在“礼”的体现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不相符合,那么这个人就会显得粗野或者虚浮。只有拥有良好的内在和优秀的举止,这两者相辅相成,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

对于君子的具体行为,《论语》中多次提及了各方面的要求,诸如“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器”、“君子无所争”等,都是对达到君子这一境界的人的描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除了对君子的道德行为规定之外,还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和技巧,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理和说教,同时也注重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3 孔子德育的方法

孔子德育的方法十分全面,涉及学生特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评判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3.1 德育形式

孔子培养弟子道德时采用的形式十分丰富,他针对不同的情况设置了普遍的德育形式和特殊的德育形式,在此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德育形式。

(1)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时,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择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在不同的人向他请教“仁”的含义时,他对有悟性的颜回说“克己复礼曰仁”。但当家中富裕的子贡问起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告诉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多言浮躁的司马牛问“仁”时,孔子又改口说“仁者其言也訒。”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说明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单一的追求正确答案的批量教育,而是经过对学生本身深刻了解而得出的相对应的教育方法。

(2)树立学习榜样

孔子十分注重向优秀的人学习的方式,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向他人学习优秀经验的进步方式。在道德修养的提高方面,孔子在《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是向榜样学习的方式,看见对方贤能的方面,就要想着与其做到相同,同时见到反面例子时,就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反省是否也有这样不贤的行为和思想等。他曾经大加赞赏颜回的简朴好学,这也是在给自己的其他弟子树立模范作用。同时,他自身就是一个弟子们学习的榜样,他“温、良、恭、俭、让”的待人接物方式,也给弟子们的道德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而他的大部分弟子也向他学习,可见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

(3)启发诱导,表扬批评

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德育原则,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是进行是非教育,用强制性的行为约束他们的道德行为,那么收效甚微,但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教育切入点,那么效果将十分显著。比如在弟子“愤”、“悱”的情绪下进行适当的启发诱导,只需稍加点播,他们就会立刻明白。

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人,但他并不是一个不会批评人的人,他对弟子的思想不赞同时,也会明显地表达出来,比如在《侍坐章》中子路发完言之后,孔子“哂之”,在被问及他为什么要哂子路时,他直接批评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对子路的率直性格进行过多次批评,由此可见孔子对弟子明显的错误是会进行批评的。同时,孔子对弟子的优点也不吝于表扬,当曾点的回答令他满意时,他对他进行了肯定。孔子对颜回的表扬更是不加掩饰,曾多次赞赏他的行为。所以孔子在对其弟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能够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但他也不是随时都直接进行褒贬的,温良的孔子经常采用同时批评表扬,但侧重于某一点的方式,正因为如此,弟子们的抵触情绪很少,都能够听取夫子的教导。

3.3.2 德育环境

孔子对德育环境十分重视,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规律可循,但一定是能够扎根在人内心深处的影响。《论语》中也提到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就是讲述人的居住环境的选择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选择行仁道的地方居住才是最好的。而环境的作用则在于熏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情趣,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文质彬彬的有德行的君子。孔子曾赞赏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观点,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这样自然高雅的环境给人的德行、情趣所带来的滋养作用。

孔子不仅注重德育的物质环境建设,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文环境的选择。他不断地强调要与贤人、君子为友,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这是孔子对友人关系的选择的观点,与德行高尚的人交好能够有助于自身的德行修养。同时孔子曾经在讲《诗》的作用时,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这里的“群”就说明了集体的重要作用,读诗的人一起交流分享,这也有助于学识的增进,进而使自己更加靠近文质彬彬的君子的目标。

3.3.3 德育标准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自然没有想到用考试评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验,也没有想到像魏晋名士那样用清谈的方式品评人物。所以孔子选择了最基础、最直击本质的道德检验方式,那就是直接看这个人的行为。孔子认为要评价一个人,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要看一个人是否具备道德认知,还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道德行为,这才是检验人德行的方式。孔子在这样的实践中也提及“巧言令色,鲜矣仁。”认为一个人只会花言巧语面色谄媚去讨好别人,那么这个人肯定在“仁”上有很大的欠缺。孔子认为要评判一个人是否有道德,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细致地去观察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这个人的本质就无处可藏了。这就是透过一个人的行为直击其本质面目的方式之一。孔子在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德行时,不仅看这个人本身,他还建立了参考系,将这个人身边的人也纳入了参考体系,这与其德育的人文环境思想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这个人周围的人都是贤人君子,那么此人的德行也应该经得起考验。

孔子对于一个人德行高尚与否的评判标准基本是按照“仁”、“礼”、“君子”的标准来划分的,他认为彬彬有礼,遵守礼法制度的人为有德行之人,认为安贫乐道、知行合一的人为有德行的君子。他曾大加赞赏颜回,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贤人,不仅应该在待人接物上温柔敦厚,还应该在生活中简朴安贫,视富贵如浮云。

第四章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4.1现状分析

相比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等社会体制下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加先进的硬件设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中有关道德教育的部分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还是有一定的弊端。

(1)现代道德教育的资料和设备十分完善

现代资源的极大丰富给现代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获取道德教育相关素材,教材教具的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学校可以在校园中进行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宣传,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都是宣传的媒介。如果能够正确运用现代技术进行道德教育,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便利,同时也能够取得更大的效果。

(2)教育模式的相对滞后

奴隶社会为了适应祭祀、军事的需要,统治者创办了官学,而当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开始发展时,私学也开始发展。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朝廷的用人选拔方式发生了变革,于是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开始变得相对统一。工业时代对专门技术人员的需求加大,大批量生产相关技术人才的班级授课制占领了教育模式的高峰。而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还停滞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上,个性培养、审美培养相对缺失,对道德的教育也不够完善和重视。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量差异过大,教师很难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特性制定相应的道德培养方案。

(3)道德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早已将道德教育置于重要地位,但是在具体要培养有什么样道德的人这一问题上,相关部门只是笼统地提出了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对于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性也没有给出相对有差别的方案。

4.2现代理论价值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民族存在的根本,而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则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其对现代理论的价值。研究和分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从中寻找精神给养和创新源泉,并且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获得启示,才能够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有新的阐发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4.2.1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

(1)孔子德育思想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便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论述的专著,但他的思想经过后人的整理、总结、阐释,已经拥有了成型的理论体系。中国文化受儒家学派的影响极其深远,将儒家思想中的德育理论注入现代道德教育体系中,既能够被中华民族普遍接受,符合中国几千年来大众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又能够使我们先民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财富永远流传下去。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见贤思齐”、“文质彬彬”等优秀的德育思想,能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的理论依据,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养料。

(2)孔子德育思想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精神给养

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其中的关键部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儒家文化中磨砺人的意志,将“仁”作为终身目标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能够鼓励现代受教育者学会坚持不懈,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寻求进步,这对现代德育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助力。

(3)孔子德育思想为现代德育提供创新源泉

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靠的就是不断地革新,与时俱进。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我们国民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在对孔子德育思想的高度了解下,结合当代教育环境以及未来时代走向,不断创造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孔子的德育思想中有益的部分能够不断为创新工作提供灵感来源,也能够作为标杆控制创新的走向和程度。

4.2.2 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将一个人德行的好坏作为对一个人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现代道德教育也应该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因为不论一个人是否拥有知识和技术,对于社会的贡献都是建立在他的道德修养程度上的。同时,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够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看见道德教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实际好处,而不是在架空层面上谈个人境界的提高。

同时,在班级授课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现代教育中对于学生个性的部分关注不足,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发展学生个人特色的重要性,孔子德育思想中既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个人特色培养的优秀思想应该被现代教育看见,并投入充分的实践之中。

4.3 现代实践价值

将孔子的德育思想与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寻找合理的实践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教学本身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关注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成果的检验和评判。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关心学生本身的特质,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从而获得更加持久的教学效果。

4.3.1 德育环境的建设

德育环境包括进行道德教育的外部客观环境以及进行德育活动的条件,总的来说就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属于德育环境。对德育环境的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建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是现代德育的重要环节。

(1)建设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

校园花草树木的设计应该是具有美感的,在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学校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校园自然环境所需要承担的德育功能。孔子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的自然环境,所以他才会赞成曾点“风乎舞雩”的观点,因为只有在优美高雅、审美趣味较高、静谧整洁的环境中,人的情操才能够被潜移默化,受到不自觉的影响。好的环境能够给受教育者提供好的心情和心境,从而调动其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在安静的环境中自觉地感悟道德的真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定期的草木修整、长期维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园内外的噪音源进行处理,都是十分必要的。人不是圣贤,并不能做到在肮脏嘈杂的环境下还心如止水、毫无杂念,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

(2)建设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孔子强调“里仁为美”,而这里的“仁”是由人创造的,只有乡里的人大都行“仁”道,这个地方才能被赋予“仁”的特质。选择有德行的人同居同行能够在不自觉中改变自身的道德修养。德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感悟的。现代校园对优秀的道德思想进行宣传,树立良好的校风,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共同进步,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够为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学校应该不断对德行突出的教师、学生进行表扬以及事迹宣传,号召全校师生向榜样学习,在日常教育中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积极进取的能力。

4.3.2 德育方法的践行

(1)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基于对人性本质的考量,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因为出身及职业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现代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也是如此,中国教育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问题,教育公平难以达成绝对的公平,但是通过一系列相应的举措,包括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尽量缩小教育水平的差距,无限接近教育公平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接受相同的教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其采取相应的道德教育措施。孔子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对他们相同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就是基于对学生的高度了解。现代教师由于所需关注的学生数量过度,经常会出现对学生了解较少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学会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其背后的性格和德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所需坚持的原则。

(2)启发诱导,重视主观努力

孔子倡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他鼓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且在教育中采取“愤起悱发”的教育方式。现代教师也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从同一类事物中发散思维,从而获得更多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点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这也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孔子长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调节的能力。他教育学生学会“自省”、“见贤思齐”,这就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重视。在现代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开始主动寻求自身德行修养的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在离开有意引导的道德教育体系时候还能够不断维持和提高自己的德行。

(3)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在于其正确的导向和道德标准的制定,教育者能够以典型事迹、典型人物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模范,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对优秀的道德实际进行宣传、对德行高尚的人进行表彰,号召学生进行向他们看齐,这样既能够为学生树立标杆,又能够提高他们主动进取的积极性。

教师自身的德行也是重要的榜样,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仪容仪表,在生活中做到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这才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作用,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一个长期稳定的道德影响,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学生拥有高尚的德行。

4.3.3 评判体系的构建

孔子对一个人是否有德行的判断来自于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并从其行为看出其背后的道德修养。同样,在现代道德教育中,教师也应该深入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时对其不当言行进行纠正,并对其正确的言行进行表扬。建立系统完善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有关部门在宏观层面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化的约束并不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善恶虽然没有绝对的界限,但一定有一些行为是由清晰的善恶判定的。教育相关部门通过制定行为规范的形式,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权威性和制约性。

第五章 结语

5.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几乎同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注意到了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性,他们对德育内容和德育功能有着基本一致的界定。但同时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他们在德育对象的选择以及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这些看法上存在这一些差异。

(1)二者的相同点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于道德的标准和道德的内容规定是相同的,他们都奉行中庸之道,认为人的内心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就是有德行的状态。孔子将“仁”“义”“礼”“智”“信”等作为人道德的内容,并且认为虽然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但其道德的培养和形成却是后天养成的。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的美德是在后天生活中所培养形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他认为美德是一种适度的、恰好的行为与情感,这一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十分注重道德对于政治以及社会的重要价值。他们都认为人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德行修养的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德行高尚的人还承担着帮助和影响他人提高其道德修养和实施道德行为的责任。同时,他们都认为社会整体的道德好坏会影响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好的个人修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人生追求,还是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二者的差异

在对待教育对象上,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虽然处于封建等级社会,但他对于道德教育方面确实倡导人人平等,忽略受教育者的出身和阶级的。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公平则排除了奴隶、女人、孩子甚至几乎所有的体力劳动者,这样的平等相对更加狭隘。

在关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始终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良好的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都有赖于统治者极其臣民的优良道德修养,国家政治的清明也是基于道德的提高的,同时政治的相对权威性也能够推动臣民的道德修养和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政治是先于道德的,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而非天生的有德性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人道德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政治,通过优良的道德修养从而作用于政治的发展,但孔子则将最高目标定义为实现天道。

5.2主要结论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对《论语》原著的深入探析、理解上展开的,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理路设想的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1)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五项基本情操为德育内容,以所有公民为培育对象,以培养君子为德育的培养目标。

(2)孔子的德育形式是以基于对学生深入了解、针对学生个体特质而制定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引导和激发,通过正确的表扬和批评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他还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优秀的人作为榜样,自己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向成为君子的目标努力。

(3)孔子还注重德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选择和建设,认为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的道德修养带来影响。孔子严格按照“仁”的标准约束学生,并且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将道德行为的好坏视为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最终体现。

除了对孔子德育理论的研究和梳理,本文还站在现代语境和未来语境下讨论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于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启示、分析了现代道德教育的现状。认为:

(1)现代教育虽然设备和教学资源相对完善,但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孔子德育思想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精神给养和创新源泉。

(3)现代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改善教学环境、构建合理的道德评判体系。

5.3反思

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不乏创新之处,但也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先将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列举,以备借鉴完善。

5.3.1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

本文注意到了道德教育中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将道德教育的环境分为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对于自然环境的论述中注意到的学校地址的选择和学校内部建筑、景观的规划问题,并且看见了安静、舒适的自然环境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形成的重要性。在人文环境的论述中不仅注意到了良师益友对学生道德修养形成的重要性,还论述了建立优秀人文环境的基本方法,如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表彰先进集体、个人等。

此外,本文还关注到了现代道德教育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之间不适配的矛盾,指出了现代道德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性。

(2)研究内容

本文将孔子的德育思想与现代道德教育的革新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寻找现代教育模式发展的养料,既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找到了保持特性的方案,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阐释,焕发了新的生机。

5.3.2不足之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在研究过程中对现代教育制度了解不够全面,所以过于局限于宏观层面的论述,没有对具体教学地区及教学阶段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以致于论文中的观点付诸实践的可参考性不强。同时,由于缺乏道德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于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够完善,所以研究停留在比较浅层的理论层面,对于具体教学中的具体案例以及突发状况没有详细的描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寻求道德教育的新发展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如何打破道德教育与时代发展之间不适配的矛盾,改善德育滞后并且与时代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的状况,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受到极其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认为,今后对于现代道德教育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充分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站在当下及未来语境下研究当代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关注时代的发展脉络而非仅专注于教育本身。

(2)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寻找养料,并且在充分了解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做到理论有源可寻,实践有力。

参考文献

[1]单流通.在教学中如何继承孔子德育思想[J].教书育人,2018(35):71.

[2]高慈.孔子德育思想及对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意义[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2):41-42+54.

[3]古敏.论语[M].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

[4]郭爽.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教学研究,2016,39(03):44-46.

[5]李立媛.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价值工程,2010,29(08):230-231.

[6]李晓熠. 孔子《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及其价值[J].芒种,2012(02):53-54.

[7]梁艳珍.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9-10+37.

[8]刘洁琼,巩宝平.试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理路[J].唐都学刊,2018,34(06):40-44.

[9]刘黎明,陶业曦.亚里士多德教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J].教师发展研究,2018,2(03):103-110.

[10]刘维婷.儒家传统优秀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2):97-98+103.

[11]彭伊潇.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13.

[1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

[13]任兆妮,李文涛.新时代背景下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8,5(49):151-153.

[1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8:29-48.

[15]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50-59.

[16]杨帆.论孔子的德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4):8-12.

[17]杨琪. 先秦儒家俭德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8]张灵运.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与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实践哲学[J]. 北方音乐. 2017(19):16-17.

[19]张文娟.孔子德育思想对建设校园德育环境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30-31+92.

[20]Eric C. Mullis.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on the Goods of Friendship[J]. Springer Science,2010(10):391-405.

[21]Mary I. Bockove. Confucianism and Ethics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J]. Philosophy Compass ,2010: 307–316.

[22]May Sim.Rethinking Virtue Ethics and Social Justice with Aristotle and Confucius[J]. Asian Philosophy,2010(7):195-213.

致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娴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您深夜还在为我修改论文,您严谨的态度将使我受益终身。

感谢我的妈妈和姐姐,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感谢雨涵同学,陪我走过大三的自习时光,在2019年的第一天和我一起忍受初雪消融的寒冷,在主教瑟瑟发抖地学习。你对我的夸奖一直是我自信的来源和学习的动力。

感谢严翠宇同学,在我最忙的时候帮我绘制作业插画,教我许多生活小妙招,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还每天带给我快乐。

感谢肖豪文同学,双学位期间一直做我的搭档,我们一起合作了很多作业,每一次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感谢黄立鹏学长,你一直默默地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晚课之后陪我们一起回宿舍,还为我解答了无数关于作业以及论文的疑问。

感谢身边所有的老师与同学,感谢负责签到的学姐,谢谢你们双学位这两年以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服务热线

15018434362

微信免费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号:plantsflower

×